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> 第二百一十三章 抚恤难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一十三章 抚恤难题(1 / 5)

技术报第八期。

“琉璃,琉琳,玻璃等词语,乃至琉璃成为使用最频繁的名字,在唐朝以前,多写为琉离,或作壁流离。”

“我认为琉璃这个称呼,概念来历不清,应该重新下准确清晰的定义。”

“含少量玻璃相的圆珠,管珠,带有陶胚或没有陶胚的蜻蜓眼,透明或半透明的壁,剑饰,耳档等。汉朝时,从西域传入的玻璃,也称为琉璃,包括宋代的琉璃瓦。”

“琉璃的定义太广泛,玻璃属于琉璃,但是琉璃不属于玻璃,所以不能把玻璃称为琉璃。”

“我认为玻璃和琉璃的仔细划分,可以推广到其余的事物。”

报纸室。

十几名工匠,安静的翻阅报纸,看到这篇文章,不少人心中有了启发,打算回去后,尝试着定义一些东西。

几名护厂队队员,在研发司外巡逻了一圈,朱高炽在研发司,听着人们对火药的研究。

明朝建立后,火药技术迎来新的发展,到了明中期,民用火药不提,只军用火药品种以及实际配方达九十余种。

相对于宋元时期,明朝火药分成配置更加合理,火药质量进一步提高,燃烧性和爆炸威力也达到较高的水平。

“火药是文明的极大进步。”朱高炽鼓励道。

明初的火药发展才起步,他要鼓励研发司在火药技术上的投入和研究,就算提前发展到明中后期的水平,也是极大的进步。

工匠们露出憨厚的笑脸,在朱高炽面前,没有人倚老卖老,毕竟小王爷虽然不动手,但是嘴巴可厉害了。

常常能提供一些思路,让工匠们耳目一新,蒸汽机的原理,就是小王爷提出的。

“在火药发明前,人类的军事几乎,万变不离其中,皆围绕摸索制造最坚固金属,不仅作为撞击兵器,而且也有制作对撞击兵器的个体防御。”

“从青铜到精铁的过程中,竹木到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