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都市言情>官途无疆> 第0479章 开辟新赛道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0479章 开辟新赛道(1 / 4)

“前几年我倒是写过不少文章,关于三河县丝绸的。我查了不少资料,比如说清代的文学作品《老残游记》,对三河县的丝绸都大加赞赏。”

三河县西部山区,遍山郁郁葱葱,柞树茂盛。

粗大如椽的,树老叶硬,不适于蚕食,大多是砍伐了作窑梢或种植木耳用。

成墩像灌木的柞树,叶芽鲜嫩,最适宜放养柞蚕。

每年开春,蚕农们先是采来柞树刚刚发芽的鲜嫩枝条,用沙子围在河边,然后把从蛾房孵化的幼蚕放养在上面,待幼蚕褪去黑色的表皮之后,即分送上山,放养在一片长满柞树的山坡之上,蚕农称之为蚕坡。十几天过后,柞叶被吃光,蚕苗第二次蜕皮之后,就把蚕送到另一片蚕坡,等到这片柞叶被吃光,就转场到另外一处蚕坡,这就是蚕农们所说的转场。

经过二眠场、三眠场、二八场几次转场,在中间需要日夜看护,只要六十多天,柞树的枝叶间就结出一个个蚕茧。

蚕农视蚕坡为聚宝盆,把柞树当摇钱树;蚕坡柞墩,那是蚕农赖以生存的宝物。“一季蚕,半年粮”“筐坡十亩田”“宁舍懒婆娘,不舍蚕丝行”,这些三河县的谚语说明了养蚕织丝对于当地的重要性。

民国初年,仅两棵树乡就有48家丝行,县城有200余家,织绸机达5000台,外地客商长期坐庄收购。其后兵燹匪患,战乱频仍,苛杂迭兴,交通受阻,销路不佳,蚕丝锐减,织绸衰败。

除了三河县,还有山东和东北也有柞蚕。

但三河县的柞树叶质优良,蚕茧一般呈乳白色,丝胶含量少,采摘后仅用清水漂洗便可缫丝,且出丝率高,丝强度大,易漂炼,易染色,质量居全国之首。

柞蚕丝绸的制作约30个环节。在制作过程中,要是一个环节失手,即会导致前功尽弃,且无法进行补救。

从养蚕到织成丝绸,工艺复杂。仅使用的工具就有几十种:养蚕工具有扁、分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